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事情,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很多,因为从小到大老师和朋友还有父母都会告诉我们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并且在我们长大之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也要提前准备。好粽子叶和。江米,然后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大家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还要观看精彩的赛龙舟比赛。既然大家都知道在端午节要吃粽子,那么对于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这个问题大家是否也了解呢?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吧。

一、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就在前几年,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战国末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然后又派节使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陈述,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屈原驱逐出郢都。楚怀王去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楚怀王后来忧郁成疾,悔恨交加,二年后客死在长安。到后来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即位,秦国陆续派兵攻打楚国,势如破竹,顷襄王狼狈逃出京城,郢城被秦兵攻占后。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仰天哀嚎一声,便跳进了湍急的汨罗江,这天正是是农历五月初五。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图1)

二、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粽子一词诞生于盗墓界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粽子一词最早诞生于盗墓界,意指没腐烂但已尸变的尸体,又细分为肉粽子、血粽子等等,这些在《鬼吹灯》《盗墓笔记》中均有记载。传说汨罗江底有一春秋时期的大墓,战国时楚地有位倒斗宗师屈原对此墓觊觎已久,经他反复研究发现糯米是治尸最佳之物,其中,以黑糯米为最。黑糯米可以降僵尸,白糯米可以治尸毒。屈原用菰叶包裹糯米,下斗既可作为食物又能降尸,一举两得,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盗墓者为了纪念盗墓宗师屈原,每年端午在盗墓界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后来这一习俗传播开来。翠绿的菰叶融合了香黏的糯米,一根细线守护了倒斗者的灵魂,啊,那是屈原的馈赠。

三、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1、屈原投江

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2、伍子胥尸体投河

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要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

喝雄黄酒现原形

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说法。其实如果大家多多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在端午节吃粽子的这个习俗的由来,并且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对于这样的说法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所以在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习俗之后,就可以讲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还有一定要讲给自己的孩子,然后让他们记住这样的风俗,并且传扬下去。

上一篇:端午节必吃的9种食物 端午节的习俗
下一篇:端午节3天去哪旅游 旅游攻略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