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智拓展微信号
古代的人们拥有一种轻便和杀伤力强大的武器,那就是弓箭。弓箭的用处很广泛,除了杀敌打猎之外,在社交喝酒的场合中,也被广泛的使用。你知道吗,在古时候它还是一种娱乐项目。
中国核心语汇,汇聚各方专家对投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权威解读,一起看一看吧。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各国经常打仗,因此就算宴会上,也会有射箭的礼仪,这种射箭礼仪慢慢的发展成投壶,这就是投壶游戏的由来,投壶游戏就是射箭礼仪的一种简化。
发展到后来,不管是士大夫,还是达官显贵,又或者是平民百姓,喝酒的时候都会把投壶当成重要的娱乐项目,谁投到壶里的箭最多谁就赢,最少的则输,赢的人给输的人倒酒,输的人就喝酒。
投壶的规则很简单,必须是整个箭都投进去才算,只投进去箭头是不算赢的,而且玩投壶的时候为了助兴,还有专门的乐师在旁边演奏音乐,当然只有达官显贵才这样玩,老百姓肯定是没有音乐助兴的,这些音乐也很有讲究,要不怎么说我们是礼仪之邦!投壶时演奏的音乐叫二十六篇,也就是二十六种音乐,比如鹿鸣、狸首、白驹等等,大多数都和动物有关。
喝酒玩投壶的现场,不准大声说话,不准斥责他人,不准吹牛,反正规矩挺多的,而且玩投壶的时候不分尊卑,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或许是唯一的不分尊卑能玩的游戏了吧?古人称投壶这种游戏是燕饮之礼,所以不用分尊卑,什么是燕饮之礼?古代的燕就是宴,古书上明确记载着,燕礼这种礼属于快乐悠闲的一种宴请,这种燕礼形式的宴请,不用讲究太多,就图乐子,可见古人就算是请客吃饭玩投壶游戏,都有极大的礼仪在里面。
投壶是儿时常玩的一种游戏,玩法十分简单:在地上划一个圈,或者划一方格,圈与方格都不大。每个孩子手中抓一把石子,分别站在离圈或方格相等距离的地方,往圈或方格里投石子,谁投入的石子多,谁就是胜者。
"此游戏已失传"
偶然翻阅《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看到一种游戏名叫投壶,其玩法竟然与我小时侯常玩的这个游戏相似,只是需要的器具不像我们这样简单罢了。
但书中加注曰:此游戏已失传。
在历史的发展中,它的原型的确是消失了,人们也不再玩这样的游戏。但如果能够延伸的话,把此游戏的玩法当作是否消失的凭据,那么儿时的这种"投圈"游戏应该完全来源于此。我现在所做的就是追溯历史,还原儿时游戏之原型。
由"射礼"演变而来
投壶最初是从"六艺"中的"射礼"演变而来的。其实在远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很重视射箭了。当时如果谁家生了男孩,要在门口挂一张弓,并且取六支箭射向天地四方,表示男孩长大后,要用弓箭征服四方。箭,据说由黄帝的大臣牟夷发明。它是在总结和改进石箭镞的基础上制作而成,此时的矢是用人手投掷的。后来,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又发明了弓。弓、箭合为一体,才出现弓箭之称,它与刀、剑相比,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弓矢一器。以弓矢之利,威镇天下。"进而也出现象征礼仪的"射礼"。它来源于六艺中之"射礼",因而其中渗透着儒家的"礼"。《礼记》中还专门设有投壶之礼。宋代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一书中曰:"夫投壶闹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这是后人对投壶之礼意义的积极肯定。周代时,各种大宴会上都要进行射礼。上至天子、诸侯,下及大夫、士,各有不同的射礼仪式。不能参加的人必须"辞以疾"。后来由于设靶射箭费力费时,还需要很大的地方,就用壶替代靶,用短矢代替长箭,改为投壶。
投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在壶中装满小红豆,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矢的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
首先,它要求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礼的约束。"毋怃、毋敖、毋俏立、毋锦言",即是指不能怠慢、不可傲慢、不得背立、不准谈论他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此乃恭敬谨慎之态度,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恭近于礼"之意。
其次,它的礼节也很繁琐。投壶之前,主客之间要请让三次才能进行。
投壶时,专有管计数的人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就从装着记数竹签的器皿里抽出一支,丢在南面;如果客人投中一次,就把竹签丢在北面。最后由记数的人根据双方在南、北地面上得竹签的多少来计算胜负。两签叫一"纯",一签叫一"奇"。比如,如果主人投中十支,报数时称为"五纯";如果客人共中九支签,报数时称"九奇";结果,主人胜客人"一奇"。如果双方得签数相等,叫作"均",报数时称"左右钧"。这也正符合孔子当年曰"我爱其礼"之目的,即对礼节形式的重视。当年子贡对每年表面形式的祭祀很是不满,认为那是在浪费食物,而孔子对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在这里强调礼仪形式相对于祭祀用的羊来说,更为重要。
最后,主人要为宾客演奏"狸首"之乐。在儒家那里,礼乐总是合在一起说的,"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至此,整个投壶过程才算完成。
投壶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很盛行。春秋末年,晋平公去世,晋昭公即位。晋国是当时诸侯的盟主,齐、郑、卫诸国的国君,都到晋国来祝贺并进行会盟。那时各国政治外交,人们的交谈都是通过委婉的话语表达出来的,通常采用《诗经》之语。在宴会之上,各国国君也通过投壶之语委婉地祝贺晋昭公和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齐国国君取箭杆祝曰:"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此话一方面是祝贺晋昭公国家兴旺,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晋昭公盟主地位的不服。
战国时的淳于髡说,在男女杂坐、六博投壶之时,可饮八斗之酒却只有两分醉意。投壶之戏,竟然可以为他助酒性。最为重要的是,他说此话的目的是向齐威王褒扬自己的能力。当时,齐国遭到楚国的攻击,淳于髡临危受命,往赵国请来了十万救兵,楚军闻之,夜引兵而去。回国后,齐威公庆功,宴会之上,问淳于髡喝多少能醉时,淳于髡说了此话。
演化成纯娱乐的百姓之戏
《神仙传》曰:"玉女投壶,天为之笑。"意思是说,玉女屡次投壶不中,引起天帝发笑。在礼仪恭敬谨慎的场所为何允许有发笑之声呢?为何渗透着厚重国礼的投壶之戏竟然变得如此轻松欢快了呢?其原因就在于,此地之投壶乃是秦汉以后的投壶之戏。
秦汉之后,废除射礼,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汉武帝最喜投壶,由此也爱屋及乌,即他同样也喜欢善投壶之人。如《西京杂记》上说,当时有一个姓郭的门客,特别喜投壶。因为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返,所以装小豆于壶中,这样矢就不可能跃出。郭舍人改竹为矢,倒掉壶内的小豆,这样就可以激矢令还,一矢百余返,百投百中。汉武帝最喜看他投壶。他每为武帝投壶,也总能得到金帛之赐。
至今保存的南阳汉画像砖《投壶图》,场合清晰地描绘出当时的投壶情景:画像中部一壶一酒樽,壶内有两矢,樽内有勺。在鼓乐声中,宾主二人正抱矢投壶。投入壶中为胜,投不中者为输,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裁判。图左那个彪形大汉好像服输饮酒过量,醉醺醺地瘫地坐着,面部表情很是难看,正被人搀扶离席。中间的二人跪坐两旁,一手怀抱数支矢,一手执一支矢,以壶口为目标,全神贯注,用矢投入。以投壶输赢来赌酒,在此投壶才真正成为没有礼节约束的酒令。尽兴而玩,尽兴而喝。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雅歌与投壶合而为一,是当时一种高雅的活动。据《太平广记》载:西晋之时的陆机初入洛阳,晚间投宿,与三国魏玄学家王弼的鬼魂相遇。陆机见王弼置于屋内的竟然是投壶和《周易》。此处并非虚拟出来的。一代玄学大师王弼确实喜欢投壶之戏。何劭作王弼传曰:"弼性好弘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三国名士邯郸淳还特意作《投壶赋》献给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文帝看后,甚是高兴,赐帛十匹。
魏晋之后,投壶又增添了许多花样,比如可以闭着眼投壶,隔着屏风投壶。有个叫薛昚惑的人,还可以将壶背在身后,由身前反着投掷,照常能百发百中。
如此一种暗含政治礼仪的活动竟然开始演化成纯娱乐的百姓之戏,这使一些正宗儒派大为不满。宋朝司马光重订的"投壶新格",将那些花样删除掉,想使投壶成为"纳民心于中正"的活动。这对于以娱乐为主的百姓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投壶在成为复礼活动的同时,也抹杀了它的娱乐功能,于是渐渐地消失了。其在后代的出现,也是复礼活动的象征,如民国初年四省联军司令孙传芳通过提倡投壶,进而倡导尊孔复礼之风。
在童年中依稀留存
虽然投壶游戏消失泯灭了,但是它的玩法把一物投入另一物中,却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可以寻找许多的东西来替代壶与矢,比如,他们可以找一个小篮子或在地上画个圈替代壶,用纸团或石子替代投壶之矢。
"往日依依今在否?"古人也许无法想到,真正保留他们当年盛行之戏的竟然是一群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子。
这种保存还会持续多久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投壶游戏规则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诚智团建!
详情:年会是企业一年一次组织的家庭盛会,除了可以促进交流,还是企业......
详情: 很多公司会组织户外拓展活动,为了带动学员的参训热情,就可以......
详情: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会云集这一年里面最火爆的明星,晚会成功与否......
详情:找寻那些适合小孩子玩拓展游戏,为孩子们打造快乐的业余生活。下......
诚智拓展微信号
加微信
专业顾问随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