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固定的美食或者是活动,就比如说马上就要到来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是全国范围内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大家会准备好糯米粽叶,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包粽子。有些地区还会提前几个月准备龙舟,然后在这一天在河面上或者是江河湖海,上举办赛龙舟的活动。那么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都有什么美好寓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介绍一下吧。
一、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1.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二、粽子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三、粽子的做法
1.采好芦叶,市场上也有售,开水焯一下,头尾剪去少许
2.将糯米洗净浸泡半小时左右,再沥去水分,如果加赤豆花生之类,要提前8小时浸泡,沥干水分与糯米混合即可。(我赶做菜谱没有加这些,我自己也喜欢吃纯糯米粽,有芦叶的清香。)
3.一次取3~4张芦叶,少许重叠并排放好,卷成圆锥状,左手持芦叶右手卷
4.倒满糯米,用手轻轻敲打,让米尽量装实
5.这时要注意手法:换作右手拿粽体,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的叉口轻轻托在椎体中下部,右手将椎体以外的芦叶盖上
6.从外侧往下轻轻的折一圈,按紧
7.取一根约三十厘米长的绳子捆起来,系紧
8.逐个做好
9.放入电饭锅加入没过粽子1厘米的水,第一开稍有沸腾就断电焖10分钟,之后再烧两开每开都要炖10分钟左右。最后焖一小时左右
10.出锅摆盘
小贴士
1.芦叶焯水是为了软化增加韧度,否则非常容易坏,但是时间不能长会失去芦叶的清香。2.包的馅儿可以灵活改变,可以放花生、枣子,也可以做咸味儿的:香肠的腊肉的都可以。3.第一开不能大火炖,否则要胀包。4.吃时蘸点白糖或者蜂蜜非常不错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吃粽子的寓意内容汇总了。其实我们从小到大都知道,在端午节这一天要吃粽子,但是很少有知道为什么吃粽子或者是吃粽子的寓意是哪些。有时候父母长辈会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还会告诉我们吃粽子的方式和意义,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让这样的传统节日能够代代相传,让我们的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