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渐渐的变凉,我们从盛夏来到了立秋,从立秋找到了深秋,马上就要入冬了。入冬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气的变化,南方的朋友们可能感觉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北方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早晚天气凉,中午热。有时候早晚的温度要穿上长衣长裤,但是到了中午却是要穿短裤,昼夜温差能达到10多度,这就是立冬的信号了。除了大自然这样明显的变化,大家在判断入冬的信息的方式也可以查看黄历,在黄历上会清晰的记录着24节气,大家最好是了解一下冬至和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因为到了什么样的季节,就会有什么样的节气。那么节气上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下吧。
一、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
1、立冬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2、冬至
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3、气候特点也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4、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5、结语: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其实他们的区别挺大,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节气。
二、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冬三月之始。《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的“冬”字同“终”,有万物收获、储藏之意,意指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此时,草木凋零、动物蛰伏,万物都趋于休止,开始养精蓄锐,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是说水从这时起,就会渐渐结冰,尤其是北方地区;
二候“地始冻”,再五日,气温降到零度,土地表层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中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三候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三、什么是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时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之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立冬和冬至的区别。立冬和冬至,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法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节气的到来也有着相应的庆祝方式,或者说是民俗传统。最简单的传统就是在什么样的节气,吃什么样的东西,这都是从古到今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并且要把这种经验传承下去,大家要牢牢记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