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慢慢变凉,冬天也慢慢的走来了,大家在添衣御寒的时候,也要注意马上到来的节气,那就是冬至就快要到了。而且相信大家对于冬至都不会感到很陌生,而且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会教导我们关于冬至的含义和意义,还有关于冬至的故事,冬至饺子的来历,还有习俗等等,所以冬至的节日发展到现在会有一些特定的习俗,比如说在冬至那天互赠礼物或者是物品。那么冬至那天到底需要送什么礼物给亲朋好友或者是情人爱人呢?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下吧。
一、冬至送什么礼物
冬至进补,可选择合适的补品或保健品,如黄金酒;
天气转冷,也可送衣物,保暖衣,羽绒服,暖手宝之类。
厚毛背心或保暖衣服:老人的骨髓少,会冷,送父母这些礼物,让他们在看报纸、做家务都能更方便,也更暖和。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应尽量选择轻便、暖和的。
如果老人愿意出去玩,买一个保温小水壶,让他们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能喝上口热水,让身子暖暖的。
二、冬至饺子的来历
冬至时节吃饺子,有一种是神话传说。在怀川地区,还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
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医圣张仲景
冬至时节吃饺子,还有一种是比较被人们熟知的一种说法,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成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说叫“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饺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三、冬至如何养生
冬至时机最易受累的人群莫过于曾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群,这部分人小则出现头晕、血压波动大的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因此控制血压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同时,还要预防大便干结导致的便秘,以免因为排便太过用力导致血压飙升。
针对这部分人群,可以食用一些辅助的降压方子,同时也可以多吃点粥,润肺的同时还能通便,第一个方子是枸杞和罗布麻泡水,第二个方子就是怀牛膝和杜仲叶泡水。这两个方子都可以帮助患者敛藏阳气,使其不要发散往上,从而使血压平稳,适合冬至时节三高人群保健养生。
至于痛风患者,在冬至时节进补也应该多加注意,冬至饮食进补建议可以用瑶柱、虾干等海产品激发阳气,但对于高尿酸人群不合适。这时候他们进补可以用水鸭肉、鹧鸪肉以及鸽子肉进行替代,加上淮山、百合等的药材烹调食疗,如淮山党参炖鹧鸪或是熟地鸽子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说到养生,中医的养生手段多种多样,在冬至以后,建议大家可以进行艾灸和药膳两种养生的方法。
冬至后很快就是三九天,这时候可以提前进行艾灸激发阳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冬至之前阴气很重,而在冬至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变长,阳气才会慢慢生发,因此艾灸要与天时同步,过了冬至以后再做比较合适。
至于饮食方面,生鱼和鹅肉都是很适合冬季进补的食材,可以其他药材搭配烹调药膳食用,冬至可以多吃淮山百合生鱼煲鸡肉,与鲫鱼相比,生鱼性质更偏温,更适合冬至时节食用。鹅肉则可以搭配胡萝卜和紫苏叶一起食用,其温热的效果也会比鸭肉更好。除此以外,粉面、粥等温润软的食物也比较适合冬至肠胃养生,生冷干硬的食物则尽可能不要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冬至礼物的汇总表了。其实送礼物也是有讲究和注意事项的,因为收礼物的人不同,所以送礼物的品种和类型也有所区别。所以大家在考虑送给什么人的时候,一定要先做好分类,因为给长辈和给自己的小辈是不一样的,给朋友和给爱人也是有区别的。总之冬至就快要到了,大家一起来愉快的迎接吧。